半岛体育2018年4月无锡市启动“DRGs—PPS”项目试点,2019年成为DRG付费国家试点城市。2020年1月,DRG国家试点城市2019年推进落实情况评估结果发布,无锡市被评为优秀,同年11月被列为第一批具备模拟运行条件的试点城市,DRG改革工作获评全国医疗保障经办精细化管理服务典型案例优秀奖。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医保基金有结余、医疗机构有盈余、患者负担可控的良好局面。
(一)强化“三个保障”,打造有力后盾。成立由市长担任组长的市DRG付费国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4个DRG技术指导小组,邀请北京知名专家22人,为改革试点提供完善的组织保障;制定DRG付费国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发布DRG付费结算办法、DRG考核办法、经办规程、结算清单数据质控办法、病例稽核经办规程等一系列配套制度,为改革试点提供强力的制度保障;建立会商机制,加强医保、卫生健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以及医疗机构的沟通协调,通过定期召开领导小组成员联席会议,搭建技术指导小组工作交流平台,发布试点工作通报等方式,为改革试点提供有效的机制保障。
(二)围绕“三个重点”,贯彻国家标准。围绕发挥两项国家试点促进作用,在全国率先切换应用国家医保版疾病诊断和手术操作编码等标准,试点医院全部按照国家医保版编码标准上传医保基金结算清单,并使用结算清单数据按DRG结算,整体入组率高达99.84%。2021年起,结算清单上传范围逐步扩大至所有提供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围绕国家分组要求,对2017年至2020年6月的历史病案首页数据、结算清单数据、医保结算数据进行采集和编码映射,共计125万余份,并进行多轮模拟分组和测算,分组效能符合国家CHS—DRG分组规范,评分位列全国第二;围绕引进第三方力量,与院校开展《无锡市DRG付费国家试点改革效果评估》课题研究,开展第三方评估督导工作,更好指导DRG付费国家试点工作的开展。
(三)抓好“三化建设”,规范医疗行为。抓好医疗机构竞争良性化,在采取层级费率平衡各级试点医疗机构结算额度的同时,实施覆盖职工和居民医保的全病组付费,避免有选择性救治行为,促进医疗机构区域内良性竞争;抓好医疗资源配置均衡化,通过设定20个基础病组,实施基础病组同病同价结算,并采用极值排序模式破解实际医疗费用与付费标准偏差过大的特殊病例难题,避免医疗机构故意做高费用的道德风险,规范医疗机构诊疗行为,引导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抓好医保基金收支合理化,创新采取浮动费率和年终清算机制,完美结合DRG传统费率法和点数法的优点,通过年终清算对医院DRG额度和结余留用进行修正,引导医疗机构合理收治、规范诊疗行为。
(四)做到“三个覆盖”,强化DRG监管。搭建DRG付费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结算清单、数据质控、结算付费、智能审核、绩效评估等DRG付费全过程的智能监管全覆盖;依托第三方力量参与DRG病案审核工作,破解经办力量不足难题,基本完成2020年病案检查,共计核查17102份,实现病案抽查全覆盖;在近两年的医保协议中,增加DRG结算专项内容,明确试点医院的病案质控半岛体育、信息上传、费用结算、监管要点等DRG付费相关要求和规范,同时组织开展分解住院的专项检查,对同病种短时间内办理出入院现象进行专项检查,并实施直接扣费处理,实现协议管理全覆盖。
(五)注重“三项融合”,提升管理水平。坚持医保监管和医院管理相融合,定期开展DRG阶段工作总结会、线上实时反馈DRG数据指标情况,建立健全管理型医疗服务模式,促进试点医院从“被动管理”转变为“主动作为”;坚持业务培训和人才培养相融合,采用邀请国家医保局DRG专家团队授课和本地专家授课相结合方式,在开展业务培训的同时,培养了一支业务熟悉、研判精准的本地化工作团队。全市有DRG付费国家试点工作专家组成员2名,国家医保版疾病诊断和手术操作编码组成员3名;坚持成果宣传和工作交流相融合,建立“无锡市DRG数据质量管理交流群”,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安排专家交流和解答。对阶段性成果,依托媒体进行宣传,并在医疗保障系统中进行分享交流。
(一)试点医院精细化管理呈现新发展。2021年1至9月,26家实际付费医院按DRG付费总额32.95亿元,占全市住院结算总额的80.27%。试点医院DRG绩效指标明显改善,费用消耗指数同比下降0.0577,时间消耗指数同比下降0.0699,医技、药品、耗材消耗指数同比分别下降0.9422、0.8401、1.2106。DRG改革激发了医疗机构内生动力,在引导医疗机构及时合理调整收治结构、加强医院内部管理,提升医院治疗效率作用逐步显现。
(二)参保群众就医获得感得到新提升。2021年1至9月,实际付费医院参保人员住院单位权重实际医疗费用同比降低839. 1元,控费成效显著。DRG付费改革发挥了医保支付的杠杆作用,患者不合理医药费用挤出效应明显,有效降低了患者个人负担。
(三)医保基金付费导向性展示新成效。2021年1至9月,试点医院CMI(病例组合指数)为1.175,同比提高0.0325,收治病例难度明显提升。职工医保支付率达102.92%,同比提高5.72个百分点;居民医保支付率达92.29%,同比提高8.56个百分点。DRG付费改革在引导医疗机构提升医疗服务能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方面,充分发挥了基金价值调控和付费导向作用。
日前,连云港市代市长马士光主持召开市长办公会,专题研究市第四人民医院建设工作。
马士光强调,要想方设法加快推进市四院改扩建项目建设。一是科学规划,平战结合。对照国家《传染病医院建设标准》,从全市疫情防控大局出发,立足先急后缓、平疫结合、规模适当、功能齐全、着眼长远、立足实际的原则,统筹考虑平时和突发重大疫情时的双重需要,科学规划改扩建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落实半岛体育。二是优化布局,注重功能。在现有方案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医院布局和功能分区,加快改善传染病医院、精神病医院基础设施与基本条件,在平面布局、功能分区、细部构造上达到国家对两个医院的基本要求,有效发挥传染病和精神病防治功能。三是克服困难,确保用地。首先要保证用地需求。海州区政府、市农发集团、市自然资源局、市卫生健康委要加强配合衔接,协调工作进度,积极克服困难,合力完成征收任务,市财政局要配合做好资金筹集工作。
马士光要求,市四院改扩建投资大半岛体育、耗时长,任务艰巨,要强化各方保障,推动项目落实,共同把好事做好、实事做实。2021年底前,要将规划用地划拨到位。市四院改扩建纳入市集中建设项目,立项前工作由市卫生健康委牵头负责,立项后由市住建局集中建设。
市第四人民医院作为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按照三级传染病医院、三级精神病院建设标准进行改扩建。建成后,医院功能分为北侧传染院区和南侧精神院区,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总床位1615张(其中传染病床位800张,精神病、职业病床位815张),计划2022年6月开工建设,2024年12月完成建设。
日前,泰州市代市长万闻华专题调研卫生健康工作。她强调,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聚焦群众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快补短板、强弱项、优服务,深入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副市长王学锋、市政府秘书长钱忠参加调研。
在市中医院,万闻华察看泰和堂、传统疗法中心及中医院二期工程,详细了解中医院发展历程、重点专科建设、特色中医诊疗等,要求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不断发展新方法新技术,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造福更多群众。市第五人民医院项目总投资3.6亿元,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目前土建工程已基本完工。万闻华详细询问医院规划建设情况,现场会办工程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她指出,办好医院,核心在人才,要在高品质建好工程项目的基础上,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在市疾控中心,万闻华参观市疾病预防控制史料陈列馆,听取预防控制机构建设、传染病防治等工作汇报。她提出,传染病防治工作是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完善防控机制,强化监管责任,抓好各项防控措施落实,特别是当前要强化责任担当,压紧压实“四方责任”,毫不松懈从严从紧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
近年来,扬州市江都区紧紧围绕基层卫生人才的集聚、激励和能力提升,积极构建“引才、留才、育才”三大平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推动了全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围绕“人力”集聚,构建“引才”平台。一是创新举措“引活水”。按照“统筹调剂、集中管理、周转使用、满足基层”的原则,创新利用区直公立医院的富余编制建立“卫生事业编制周转池”制度。从区直公立医院中统筹调剂50名编制,专门用于基层招录紧缺型专业人才,明确规定服务基层满3年后可通过考核选调到区级公立医院工作。二是优化流程“吸人才”。 优化高层次人才的招聘方式和招聘程序,在保证卫生执业准入要求的前提下,放宽报名条件,不设开考比例,常年招聘,即空即招。对紧缺医学专业人才,采取现场面试,直接签约的形式,确保紧缺人才“秒”录取,人才引进“秒”到位。组织全区基层卫生机构赴各地医学院校开展校园招聘。三是强化宣传“广覆盖”。为加快本土化人才培养进程,动员本地考生积极报考省定向委培医学专业和农村订单定向培养专业,采取校卫联动、一体宣传的模式,专门制作定向委培专题宣传片和宣传活页,在校园广泛宣传发放,并组织全区高中学校有针对性地对考生志愿填报,进行一对一、点对点的宣传和指导。
(二)围绕“动力”激发,构建“留才”平台。一是完善激励政策“提收入”。按照“两个允许、两个突破”要求,合理核定绩效工资总量和水平,并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倾斜。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以人才激励为主导的绩效考核细则,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不劳不得、少劳少得原则,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风险度高和贡献突出的医生大幅度倾斜,激发基层人才的工作热情。二是激励扎根基层“添保障”。对基层招录的第一学历为本科及以上的医学毕业生,发放一次性购房补贴和一次性工资补贴。对驻偏远乡镇的全科医师,增加年均2万元补助。对主城区单位执业医师在偏远乡镇帮扶1年以上的,优先职称聘用。鼓励未被省定向委培录取的临床、影像、麻醉等专业毕业生回乡工作,并签订培养服务协议,参照省定向委培政策予以学费、生活费等补助。近三年,累计发放各类人才补贴1800余万元。三是中医奖补激励“创新高”。对评选出来的4名区级及以上名中医或中医骨干,每人给予一次性奖励补贴;对被评为市级“名中医工作室”的奚社苗工作室,给予“名师带徒”每年2—4万元补贴;对创成省级中医特色专科的线万元奖补;对各镇卫生院开展中医诊疗名医工作室柔性引进人才的,给予每位专家每年4万元补助。
(三)围绕“能力”提升,构建“育才”平台。一是筑巢引凤“夯基础”。投入2.8亿元建成大桥、邵伯、小纪和线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全部配置CT,部分配置核磁共振,并用两年时间全部创成二级医院,其余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达到国家基本标准,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搭建了干事创业平台。二是对口帮扶“学技术”。积极推进区域医疗联合体建设,着力加强与沪宁三甲医院合作。建立周良辅院士工作站,陈明龙博士工作站,吴炅、任善成、韩树堂等教授工作室18个,充分发挥知名专家师带徒与“传、帮、带”的作用,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提供了学习高端医疗技术的优良环境。三是多元培训“强本领”。投入500多万元,积极建设省级示范基层实训基地,每两年对基层护理、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等3类人员进行一轮全覆盖培训,按照每人每天50元标准发放培训补助。引导基层医生积极参与学历提升和脱产进修,每年组织不少于30名执业医师到南京、上海等地三级医院进行脱产培训,并发放5000—20000元生活补贴。
(一)基层卫生人才队伍逐渐壮大。近三年,全区基层医疗机构共招录卫生紧缺人才590名,吸引93名学生报考省定向委培医学专业,52名学生报考农村订单定向培养专业,且68名农村定向培养乡村医生已毕业上岗。
(二)基层卫生人才待遇不断提高。财政对基层人员工资投入从2018年的2.24亿元增长到3.50亿元,增长幅度达56.25%,财政人均工资补助达16万元。目前,该区基层医护人员年人均收入达20万元以上,院长年收入25—30万元,省、市骨干医生实行协议工资制,不纳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额。
(三)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人民群众“就近看病,能看好病”的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满足,基本实现看病不出区的目标,不仅助力分级诊疗格局形成,更提升了群众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近年来,常州市武进区深入推进村级医疗卫生人才管理机制改革,升级“大学生村医”“驻村护士”政策措施,推动实施“备案制大学生村医”和“备案制驻村护士”招引工作,进一步创新村级医疗卫生人才“区管、镇聘、村用”机制。
(一)拓展招录形式“引才”。建立以“备案制大学生村医”为主体、“备案制驻村护士”为补充、事业编制“乡村医生”为支撑的村级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每年公开招考“备案制大学生村医”“驻村护士”,保证村医队伍的源头活水。将省定向委培的大专医学毕业生纳入“备案制大学生村医”队伍。计划用五年时间,委托高校继续培养本科中医医学生200名;委托陕西安康临床医学院培养大专以上学历临床医学生50名,突出提升村医队伍的中西医临床服务能力。
(二)优化待遇保障“留才”。一方面,打通职业发展通道。建立“普通村医村护”到“备案制身份”再到“事业编制身份”的卫生人才职业发展路径。新招录的大学生村医直接具有备案制身份,在基层岗位工作满5年的驻村护士,也可转为备案制身份。对于在基层岗位工作满6年的“备案制大学生村医”,区卫生健康局使用当年度一定比例的乡镇卫生院编内名额招聘进编,通过“镇聘村用”形式,继续在村级医疗机构工作半岛体育。另一方面,提升工资收入待遇。纳入备案制管理人员,其基本工资和基础性绩效工资参照同类事业单位人员标准;奖励性绩效工资与其个人的基本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家医签约等完成情况挂钩。区财政足额安排备案制人员基本工资和基础性绩效工资经费,2021年对备案制人员的工资补助标准达每人7.5万元,并承担人员“五险一金”的单位缴纳部分,同时为村医村护统一购买医疗责任险。村级医疗机构在职人员纳入所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会组织,享受同等的工会福利待遇。对面向社会招聘达到相应条件的人员,区财政还一次性给予3万元的补助。
(三)科学管理服务“用才”。制定备案制乡村医生管理办法、乡村医生考核管理办法等配套措施,通过建章立制规范乡村医生执业行为、改善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通过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政策导向激励乡村医生提供更多优质服务。先后投入4000万元,全面实施村级医疗机构提档升级工程,更新完善村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工作环境的提升助力卫生人才扎根基层。
(一)队伍素质明显提升。全区356名乡村医生中,“备案制大学生村医”93人、“驻村护士”73人,占总数的47%。其中,本科学历72人、硕士研究生3人、执业中医师63人。村医队伍的年龄结构得到了优化,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二)职业归属感普遍增加。村医职业发展通道的建立,保障待遇的优化提升。纳入备案制身份后,“大学生村医”人均年收入可超过13万元、最高达27万元,驻村护士年收入可超过10万元。身份的“升级”,一体化的工会会员保障,将乡村医生、驻村护士真正融为“卫生人”,越来越多具备专业知识技能的医学毕业生加入,数名原意向离职大学生村医未提出离职。
(三)服务能力水平显著提高。抓好以“备案制大学生村医”为主体的乡村医生队伍建设,让更多优秀的医学专业人才下沉到基层,使他们在提供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电子化家医签约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提档升级的村级医疗机构更是助力科班出身的村医村护更好地发挥业务特长,真正成为老百姓身边的“服务多面手”和“健康守门人”,有效开创居民满意度提升和村医职业归属感增强的“双赢”局面。
(一)优化资源配置,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近年来,沛县激活医疗资源深度参与医养结合服务,推动部分具备一定条件的卫生院介入或者转型为医养机构,推出敬安、杨屯、唐楼、鸳楼、王店、湖屯和沛城镇等7家卫生院开展医养结合工作。7家卫生院共抽出医务人员100多人,投放心电监护、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彩超、除颤仪等各类医疗设备30多台套,分别选择最适合该卫生院特点的方式服务于失能失智人员。同时,加大医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先后组织3批共计36名医护人员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并向社会招聘25名经过培训的专业护理员,参与医养结合服务。
(二)推进医养融合,拓展老年健康服务内容。一是卫生院托管养老院模式。由敬安镇卫生院托管敬安镇养老院,形成了重度照护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医养模式。二是卫生院转型护理中心模式。鸳楼卫生院是一所非镇驻地卫生院,将30张病床全部改造成护理床位,探索了一条非镇驻地薄弱卫生院的发展新路。三是卫生院承接民营养老机构医疗服务模式。由康复医疗特点突出的沛城镇卫生院承包福星养老的医疗服务,实现了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优势互补。四是卫生院转型精神治疗中心模式。将王店卫生院完全转轨成二级精神专科医院,承担精神患者的照护任务。五是建设独立的民办医养结合机构模式。嘉华护理院征地128亩,一期建设60000多平米的医护用房,设置500张护理床位,今年底该机构将正式运营。
(三)加强政策支持,提升养老服务保障水平。县政府出台《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全市率先推出长期照护险。长护保险筹集标准暂定为个人缴纳每人每年10元,医保统筹基金筹集每人每年30元,县财政补助每人每年10元。县卫生健康、民政部门对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机构一次性补助每床15000元基础设施设备建设费用;县残联对相应残疾人每月补助1500元照料费用半岛体育。通过政策集聚,大大激发了各类医疗机构的服务热情和养老服务保障水平。
今年以来,沛县新增医养结合护理床位800余张(其中重度失能照护床位100张,精神疾病患者照护床位200张),长期收住重度失能患者82人,精神疾病患者180多人,并对全县4000多名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延伸服务;为2700多名老人提供上门服务,解除了许多家庭患病老人无人照料的困难。
日前,南京市中医院、交通银行江苏省分行联合举办“我为群众办实事,惠民就医简流程”惠民就医无感支付项目启动仪式。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二级巡视员许民生给予高度肯定,并强调这不仅是南京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次创新突破,也是政府、医院、金融机构多方联合为群众办实事的一次成功实践,切实缓解了群众就医“跑断腿”的痛点,受到了医患双方的高度认可。
南京市中医院携手交通银行江苏省分行,在市卫生健康、信用办、医疗保障等部门和大数据集团支持下,在“我的南京”APP推出惠民就医无感支付功能,解决看病排队时间长问题,减少疫情期间聚集现象。该院无感支付项目是将医保脱卡支付与银行信用支付相结合,南京市医保参保人员都可以在“我的南京APP—医保服务”中签约惠民就医无感支付,然后进行在线挂号就诊。医生开出处方后5秒钟就能完成“医保+信用”支付,医疗费用的医保部分实时结算,自费部分则由交行信用额度向医院垫付。患者在检查、缴费、取药整个就诊流程中均无需操作手机,无需重复排队缴费,简化了流程,提升了医疗服务效率。就医后患者在“我的南京”APP可直接进行自费部分的还款,还可查看医疗账单支付信息和下载电子发票等,整个就医过程明了、简便、高效。同时,无感支付也减轻了医生负担,医生开完处方只要在电脑上点一下确认,几秒钟费用就付好了,节省了医患双方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访问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